由于最近正在看《编码:隐匿在计算机软硬件背后的语言》,整理并记下读书笔记。
1、至亲密友
2个人远距离交流,可以通过手电筒开和关进行通信,但想表达的文字太复杂,手电筒开关次数太多,难度非常大。
引出莫尔斯电码,使用点和划(短闪和长闪)通信。
结论:
编码是用来在机器和人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式,编码就是交流。
编码无处不在,手电筒的闪烁,英语词汇,空气中的比划,手语,布莱叶盲文。
计算机里存储和传递数字、声音、音乐、图片和电影,处理后呈现出信息与人类沟通。
2、编码与组合
莫尔斯码发送简单,但是接收后解析困难,解决方案:构建信息与编码的图表。
结论:
码字的数目 = 2^编码位数
编码进行适合的组合,得出完整的信息表示。
3、布莱叶盲文与二进制码
布莱叶觉得最初的盲文编码过于复杂,不利于长文本阅读,随之改造盲文编码,使用2*3的矩阵,利用凸/平点表示一个字母信息。此标准沿用至今,改造后有了二级布莱叶盲文(使用很多缩写,一个2*3矩阵表示一个单词)
结论:使用6位二进制码表示出2^6=64种编码表示,并且根据上下文有双重身份。
4、手电筒的剖析
原子构成:中子、质子、电子。
一个原子的中电子数=质子数,如果电子从原子中脱离,就会产生电流。
当质子与电子出现失衡,就会自我修复,从其他物体带走电子,例如地毯带走脚上的电子,自己感觉被静电电到了。
电路中的电子不断从一个原子移动到下一个原子,就形成了电流。
电池内部经过化学反应,能够使多余的自由电子聚集到负极(阴极),正极(阳极)变得急需电子,化学能转为电能。
电池为电路提供电能,反过来,电路为电池内化学反应提供条件,化学反应持续进行,化学物质被消耗完,电池没电。
导体:最外层电子容易逃逸。绝缘体:阻抗性很大(电阻)。
交代出:电流、电压、电阻、功率。
白炽灯发光原理:钨丝电阻非常小,电流经过后钨丝变热达到燃点,由于存在真空中,不会燃烧,所以发亮!
5、绕过拐角的通信
远距离如何通信?通过电源+导线的方式,实现远距离通信。
距离越远,需要的导线越长,成本高并且电阻大,需要强电压。
如果电压足够强,电池足够大,通信2方只需要一端接地,另一端使用一根导线即可,减少成本。
结论:使用导线可以构建出绕过拐角、视线之外的发报系统,不受距离限制,涉及问题:电流、电阻等。